柯城古城的象征——水亭门
柯城区位于浙江省西部,钱塘江上游,于1985年随撤地建市而建区,是衢州市委、市政府所在地,也是国务院批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全区总面积609平方公里,人口42万,下辖2个镇、7个乡、8个街道,310个行政村、30个社区居委会。
全国闻名的南宗孔氏家庙和祭孔大典
历史文化悠久。柯城始建于东汉年间,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,人文积淀十分深厚。其中最具价值的孔氏南宗家庙,为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时所建,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。城南的烂柯山素有“道教第八洞天”之称,景色秀丽,《晋书》所载的“王质遇仙”传说即出于此,《中国名胜词典》、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》皆有收录;城内现存有古城门六座,为宋代修筑,衢州府城墙的保存完好程度为江南之最;还有《聊斋志异》中所述“衢州三怪”(白布怪、鸭怪、独角怪)出没的县学塘、蛟池塘和古钟楼遗迹等。
崭新现代的衢州火车站
区位条件优越。柯城地处浙、闽、赣、皖四省交界,素有“四省通衢”之称。浙赣铁路、杭金衢、黄衢南、杭千衢高速公路、320和205国道横贯境内,民航班机连接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厦门等国内重要城市,杭新景高速、杭长铁路客运专线、九景衢铁路及衢江航运正在兴建,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公路、铁路、民航、水运综合立体交通网。柯城与杭州、上海等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,距安徽黄山、福建武夷山、江西三清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公路车程均在3小时以内。
景色怡人的府山公园和石梁镇寺桥
生态条件优良。全区兼有山地、丘陵、平原三种地貌,平均海拔67米。全年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,无霜期长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。柯城的水资源十分丰富,境内有浙江省一级水源,市区饮用水源为一级地表水,森林覆盖率达73.7%,常年空气质量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,2010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,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。柯城区土壤肥沃,物产丰富,是中国“花木之乡”、“特禽之乡”和“柑桔之乡”。尤其是柑桔,早在南北朝、北魏时期的《水经注》中就有记载,明时列为贡品,被誉为“南国佳果”。现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,年产量达30万吨,以味甜、汁浓、核少、色艳而闻名遐迩。
快速崛起的东港柯城工业园和航埠工业功能区
经济发展迅速。近年来,柯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认真贯彻中央、省委、市委的战略部署,深入实施工业立区、商贸兴区、生态建区发展战略,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。举全区之力推进东港柯城工业园和航埠工业功能区建设,“两个工业主战场”框架迅速拉开,平台承载能力不断增强,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初具规模。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,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,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,柑桔、鲟鱼、蔬菜、食用菌等产业规模逐步壮大,被评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区,鲟鱼产业示范园区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现代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,被农业部命名为“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”。“商贸兴区”战略成效显著,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,衢州专业市场城集聚扩散能力大幅提升,2010年市场交易额首超百亿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地区生产总值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地方财政收入、外贸进出口总额、工业总产值等六大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实现翻番。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.31亿元,增长13.1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.96亿元,增长25.2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.11亿元,增长18.3%;财政总收入4.96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.40亿元,分别增长31.8%、32.6%;工业总产值72.1亿元,增长37.8%;外贸进出口总额2.0亿美元,增长66.5%;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1元,增长11.6%;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31元,增长12.8%。
设施齐全的新星学校
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,深入开展“五城联创”、教育强区、文化先进区、体育强区、生态区等创建活动,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人文软实力不断增强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、浙江省教育强区、浙江省体育强区、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、浙江省平安县(区)、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(区)、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、浙江省民政工作先进区和老龄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。柯城已成为衢州市文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窗口。
衢江江畔美景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按照省委、市委的部署要求,结合柯城实际,深入实施“工业立区、商贸兴区、生态建区”战略,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开放借力为手段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调整经济结构,统筹城乡发展,建设生态文明,保障改善民生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,与全省同步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,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,努力实现“经济增长快于全省、城乡发展更趋均衡、生态文明走在前列、小康社会全面建成”目标,并力争地区生产总值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外贸进出口总额、地方财政收入、工业总产值六大主要经济指标在“十一五”翻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。